Susan Cannon, an American educator had over 25 years of classroom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he is currently teaching at The Episcopal Academy, a college preparatory independent school near Philadelphia, PA.Mrs. Cannon’s special fields of interest are moral, global, and peace education: developing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children to think, care, and act honorably and globally. In 2006, Mrs. Cannon volunteered to conduct culture exchange classes for students at Xinglong Vocational School as well as a series of training workshops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Xinglong County.
Ryoko Tomita, a graduate student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majoring Chin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s a volunteer, Ryoko spent 6 months working at Phelex’s project schools learning the operations of school projects. Her excellent language skill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gave her an advantage of traveling to different sites freely and gained valuable insight about each school project as well as overall Phelex’ operation. She taught English to local school children and provided training for English teachers.
Volunteering to help the Phelex Foundation's work, Miss Carolyn Richardson, a 15 year old high school sophomore in New Yorkhas personally raised nearly $ 1,000 for the Foundation. Carolyn had spent her spare time researching the issue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and she made a commitment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poor children. For the following few months she has been writing letters and talking to people explaining her beliefs. She has also convinced her friends, relatives, and schoolmates to support her charity work. The Phelex Foundation is very grateful to Miss Carolyn Richardson, her parents and friends for their generous support of our school projects. The funds Carolyn raised is used to help the Sustainable Tuition Aid Projects.
The Phelex Foundation is pleased to have a couple of American young volunteers who have been consistently working as volunteers to help the Foundation with translation work. This kind of on-going translation work require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ndation's projects, a complete bilingual writing ability as well as dedication to support needy children.
——记1996年年度优秀志愿者姜允珍老师
姜允珍老师是湖北教育报刊社《科学课》杂志一位优秀的理科编辑,曾荣获“湖北省十佳科技女编辑奖”;她是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的专家,参加教育科学出版社国家《科学》教材的编写并为各实验区培训教师;她更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助学行动的志愿者,常和同事一道,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募捐衣物和书籍。她和杂志社的同事们历经8年寒暑,始终不渝地为惠黎助学行动热心地工作着。
1995年,姜允珍老师和《科学课》编辑部前身《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的老师们设计了《彩虹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农村贫困儿童,尤其是女童,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受完9年义务教育。这个方案得到惠黎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从1995年10月开始实施并且不断完善,发展为今天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惠黎助学行动”。
8年间,杂志的名称从《小学自然教学》变为《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的领导换了3届,支持“惠黎助学行动”的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也从孙德华、周元武直到现在的路钢厅长,唯一不变的是姜允珍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对农村贫困学生的爱和参加助学行动的热情。惠黎在湖北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浸透着姜允珍老师和她的同事们的汗水。他们和所有热心助学的朋友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共同的喜悦和共同的忧虑。
8年间,当年“彩虹方案”的第一个项目点——湖北长阳县天柱山小学的杜仲树已漫山遍野,成为孩子们上学的“绿色银行”;刘坪小学用网箱养的清江回鱼在武汉市已小有名气;天柱山小学王贤章老师教会了监利县黄歇口小学种杜仲,这个小学又带动全乡。2000年,黄歇口小学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产杜仲茶,这种质量优良的保健品供不应求。如今,惠黎助学行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品牌的绿茶——由孩子们采下的“滴水绿”。湖北乡村的优质绿茶从这里走进北京,走向世界,它们将铺成贫困儿童求学的绿色通道。
8年间,姜允珍老师时常和他的同事一道,与武昌水果湖一小、二小的老师们合作,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募捐衣物和书籍,付出涓涓爱心。受到惠黎资助的武汉大学学生翟双柱始终受到姜允珍老师和她的同事们的关照,他们送他一辆旧自行车,为他提供计件的包书工作,帮助他读完大学。今年,翟双柱已经顺利毕业并继续到东北林业大学深造。
惠黎助学行动的点点滴滴,都不断地登载在昔日的《小学自然教学》和今日的《科学课》杂志上,感动着那些科学教师,使他们知道科学教育对农村的贫困儿童是照亮未来的阳光。更有杂志的读者慷慨解囊,资助山区的孩子们。
眼下,姜允珍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正忙着为湖北的孩子们编一套《环境教育》教材,还希望能为全国乡村的孩子们编一套适合他们的《科学》教材。他们的梦想是:通过《科学课》,把良好的科学教育带给我们国家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的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祝福姜允珍老师和同她一样真诚善良的人们。
——记1998年年度优秀志愿者杜玉玺老师
杜玉玺(右一)老师是山西省孝义市教研室的一名自然教研员,除长期深入乡村学校和各教学点从事教研工作外,他还全力帮助贫困乡村学校寻求支持、解决事务,是基金会一名坚定的志愿者。
1998年元月,在杜玉玺老师的帮助下,惠黎基金会捐资在孝义市白璧关乡西辛璧小学建起了"种鸽园"生态助学项目。杜玉玺老师既是顾问、监督员;又是社区议事会协调员、当地筹款人。项目实施前,他与当地老师一起跑市场、找技术。项目实施后,他多次主持召开议事会,号召村民自愿募捐,为项目建设出钱出力。
1999年10月,"种鸽园"发展遭受意外挫折——种鸽被盗,造成高达2万余元的经济损失。困难中杜玉玺老师求见市长,为这所仅有98名学童的乡村学校争取社会、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并坚定地与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调查、反映情况;积极为基金会设计的“特别援救方案”募集配套资金,实现了市、乡两级政府捐资12,600元,学区内村民募捐2,400元的配套方案,从而使“种鸽园”助学项目获得新生。当项目重新启动,获取收益后,他又深入学校所在村庄,召集议事会,讨论救助方案,以保证救助的公开、公正和有效。
种鸽园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饲养肉鸽的积极性,大部分村民养起了肉鸽,增加了收入。项目建成后,学校有了固定收益来源、财务状况好转,村民对学校的信任增加了。学生得到救助的同时,在课余时间老师教授的种鸽养殖技术时接触到了科技知识,使他们对学校的兴趣增加,他们更愿意到学校学习了。
在西辛北贫困学童实现了减免学费后,杜玉玺老师又为吕梁山深处道相村的孩子们设计了“中药材助学基地”。药材加工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项目,这个项目从提交、确认、论证,到完善、实施的过程,整整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杜玉玺老师和李兆禄老师为此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他们亲自对药材的市场、销路、技术支持和项目规划等进行反复的调研和论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2002年9月,项目正式启动,经全体村民选举,社区议事会成立并开始运转。10月,学校开始采购部分药材进行生产试验;2002年11月,学校开始试销部分成品加工药材,市场价格稳定。药品销售的收益将帮助道相的孩子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带给他们美好的未来。
多年来,杜玉玺老师一直默默地为惠黎的事业忙碌,不求名利,不求任何报酬,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把希望留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从来不多言语,不提困难。当谈起这一切时,杜玉玺老师淡淡地说,他只想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
——记2000年年度优秀志愿者董德福先生
董德福(右一)先生是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退休干部,他喜欢人们称他老董。自196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德钦,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休后,他同样一刻也没闲着,几年来他笃实地服务于基金会在云南省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的助学项目——青源藏药材基地。
在德钦县城外10多公里有个雾农顶村,站在村子里平坦的空地上,可见一大片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梅里雪山。1997年6月1日,土生土长、一字不识的藏族汉子阿牛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免费的藏文学校,为众多失学、孤残儿童托起了一片希望的绿荫。
藏族人民的生活还很贫苦,阿牛办学的艰辛可想而知,老董很体谅阿牛的艰辛。在了解了惠黎基金会的宗旨和理念后,老董亲笔撰写了十五亩药材基地的助学项目的申请,对项目的投入预算和收益预测做了周密地论证,慎重地向基金会提交了助学项目申请。
经过基金会工作人员详实的项目论证后,助学项目于2000年10月正式启动了。热心肠的老董被推选为项目社区议事会主席。从搭建围墙、建造库房、修筑道路、引导水源到确定药材、蔬菜品种到种植田地,他都积极参与其中;他召集成员召开议事会,充分调动议事会的作用,对学童救助、生产种植计划进行商讨、决策;为节约成本,老董还号召志愿者及其家人承担了项目中的大部分工作。
阿牛和学校几位老师的汉文都不好,老董担负着基地的财务管理工作,他细致地记载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填制报表,如期报给远在北京的基金会;每隔一段时期,老董将基地生产、学童救助情况用书信邮寄给基金会,使得基金会工作人员通过信件了解项目的点滴进展情况。
在老董和阿牛以及众多爱心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基地运营状况良好,并焕发着勃勃生机。两年来,按照项目计划累计救助特困学童30人次,发放救助金23,460元,其他贫困生也在项目收益中获得了帮助。项目收获的青菜,还解决了孩子们长期吃不到素菜而出现的维生素缺乏的问题。
从老董邮寄来的孩子们收获土豆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辛勤劳动中自信、纯真的笑容。基金会的宗旨和目标在如老董这般坚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相信这里的孩子们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记2001年年度优秀志愿者张家荣老师
在鄂西北南河流域有个滴水村,滴水小学便位于层峦叠嶂、风景秀丽的群山环抱之中。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依然贫瘠、鲜为人知。
张家荣(右一)老师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对村子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为了给村里娃做点实事,他放弃了镇教管委学区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毅然回到了村小学担任了一名普通教员。村民的生活还很贫苦,近三分之一的学童面临失学的危险,眼见山里娃求学的艰辛,张家荣老师时常忧心如焚。
1997年,通过惠黎基金会在湖北的志愿者团体——《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的老师们,张家荣老师慎重地向基金会提交了制茶、种茶项目的申请书。基金会批准了学校助学项目的申请,1998年3月为滴水小学捐资建立了一个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绿茶园。
在项目的创建过程中,张家荣老师花费了不少的心血。预算中没有新厂房的资金,张家荣老师提议召开了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议事会临时会议。由议事会成员为厂房募集资金,并号召学区内村民义务投工建房;为了节省开支,他赶早去集市挑选原材料,帮助师傅切割材料;为了看护原材料,张家荣老师带头与老师们轮流值班,日夜守卫在工地;短短四月间,六间簇新的厂房便在村民的协助下完工了。
助学项目开始了正常地运转,张家荣老师又把目光投向了项目管理。最初张家荣老师只会登记日记帐,通过耐心学习、交流探讨,张家荣老师学会了登记记账凭证和制作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表格。规范的财务记载、良好的财务状况确保了项目的良好运行。与此同时,张家荣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技术员岗位职责》、《安全保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使围绕项目的一切活动都置于严谨的制度下操作运行。
2002年5月,经过基金会的精心组织,张家荣老师带领两名学童在北京地坛公园书市举行了茶叶助学义卖活动,并获得了成功。在茶叶收益的资助下,滴水村学童已连续两年实现了学费全免。用茶叶义卖收益建造的集图书、音乐、计算机、英语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教室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娱乐空间。
透过张家荣老师朴实的话语,我们明白张老师有着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心愿:在未来山里娃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生活得更好些,他在实践着这个心愿。
——记1999年年度优秀志愿者伍修彦老师
自1999年“惠黎/Dubow杜仲苗圃”在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小学建立以来,伍修彦(左一)老师便几年如一日地将爱心播撒到了这片杜仲园。经过4年多的精心培育,杜仲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科教的气氛在园地里弥漫着,并悄然改变着学区内民众、孩子们的生活。
早在杜仲苗圃项目实施以前,伍修彦老师就和学校自然教学老师邓丛新老师一起带领同学们在实验园进行了杜仲种植实验,并获得了成功,证明学区内气候、水土完全适合杜仲的生长。之后,伍老师和当时的李明禄校长便往来于监利和武汉之间,求助湖北教育报刊社《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的老师们,帮助学校与外界建立联系。1998年的春天,华中农大茶叶系教授将杜仲茶制作技术转给黄歇口小学,同年的冬天,在惠黎基金会的捐资帮助下,黄歇口小学建立了“杜仲园”助学项目。
第二年的春天全体师生郑重地在地里播下了种子,同时也播下了他们绿色的希望。针对播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伍修彦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加班加点,同时提议召开了社区议事会,充分发挥社区议事会的作用,整田、施肥、挖沟、分厢、浇水都是由议事会牵头,志愿者踊跃参加,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任务。
杜仲苗一天天地茁壮生长,伍修彦老师和自然老师引导同学们积极动手参与杜仲的栽培过程。求知欲强的同学们写出了《种杜仲》的实验报告,先后荣获监利县、荆州市、湖北省“青少年环境和科学探索活动”优秀活动奖。并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校先后收到省内外10多位同学、老师和校长的来信。
杜仲园如期产生了收益,当年项目税后净收益28,976元人民币,转入社区议事会助学金21,900元人民币,救助贫困生133名。2001年,学校与华中农业大学茶叶系合作研制新产品——杜仲袋泡茶,并制成了40公斤的杜仲茶。伍修彦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一道了解市场行情、同客户联系销售事宜。希望给杜仲茶找到市场消费群体,以此作为学校助学项目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伍修彦老师对项目的财务管理也大胆地做了一些探索。除按照基金会财务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外,建立了经费预算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导入成本管理机制,在购物时精打细算,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去年7、8月,杜仲苗生了角斑病,须施药防治。若购买现成药品,每亩需5元,而自己配制药品每亩仅需1.6元。于是伍修彦老师带动老师们自己动手配制,一次便可节约34元。
杜仲园的故事还在延续着,伍修彦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以及那些认同这项事业的人们都还在辛勤地耕耘着,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善良人们的孜孜不倦地付出必有一份善的回报。
——记1997年年度优秀志愿者宋一平老师
宋一平老师是湖北省宜都市首批(自然)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战线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撰写、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辅导他们撰写文章,指导课堂教学;他经常深入基层,到学校与教师交朋友,组织学科培训、讲座,编写了大量课堂教学模式;他关注教育扶贫事业,在基金会在宜都的两个助学项目上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
下堡小学位于宜都市西南山区,系典型的贫困地区。由于路途遥远,学校有一百多名学生在校住宿,学校虽千方百计保证学生的主食,但学生蔬菜、蛋肉的供给学校没有财力解决,住宿学生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令人揪心。
1997年1月到4月间,宋一平老师和他教研室的同事们,多次到学校实地考察、查看,和学校共同商议集蔬菜大棚、观赏苗圃、茶园、板栗园于一体的助学项目申请,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为了确保项目的技术含量,宋一平老师还不辞辛劳地到市林业局、农牧局、园林局游说,争取到了市局部门的技术支持,为项目的创办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同年10月,惠黎基金会董事会批准了学校助学项目的申请,捐赠44000元人民币,建立了以捐赠者名字命名的“Rosasco 农庄”助学项目。1998年5月,一批花卉和蔬菜出售,一批学童得到了救助。10月,捐赠者Mark Rosasco先生访问了学校,捐资为下堡小学学生设立了每个学生每周2个鸡蛋、2两肉的营养餐计划,极大地改善了学童的营养供给状况。
2000年夏季,经宋一平老师和教研室老师们多次论证,帮助全福河小学设计、提交了助学项目申请,惠黎基金会与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捐资在为其建立了“华侨茶业/惠黎绿茶园”助学项目。项目实施3年来,累计实现收益21,100元,救助贫困学童108人,发放救助金额6,047元人民币。为了提升茶品质量,基金会还帮助学校引进了西泰公司标准,注册了“滴水绿”茶叶品牌并设计了新颖包装。目前,基金会正帮助学校在北京、上海等地找寻市场,使“滴水绿”茶品走出山门。
由于交通不便,宋一平老师多次步行几十公里到两个项目学校督察工作;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宋一平老师同样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帮助学校建立财务框架,设计财务表格,辅导老师做帐,使得两个学校的帐务明晰,确保了项目的良好运行。
助学活动还在继续着,但有了像宋一平老师这样的志愿者的无怨无悔地奉献,我们坚信助学之路一定可以延伸到更远方……
——记2002年年度优秀志愿者覃远志老师
覃远志(左一)老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40多年,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自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覃远志老师先后从事过基层中小学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工作。他一心扑在工作中,成果斐然。他认真钻研业务,进行教改实验,辅导青年老师教学,经他辅导的老师们的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示范课奖,覃远志老师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地区、县级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
沅陵县地处湘西武陵山、雪峰山和五溪流域,是一个山区贫困县,而黄壤坪乡又是沅陵县较为落后的乡镇。1988年,学校老师们开始了集种植、养殖、加工等小型多样化校园经济于一体的勤农助学建设。开垦了28亩的果园基地;修缮、改造旧房发展养猪场;自建了小制酒厂,小茶厂。由此产生的收益来资助特困学童上学,改善学童营养及教师福利。
覃远志老师目睹全校师生自力更生的干劲,他开始多方奔走,为学校牵线搭桥。2000年春天,覃远志老师帮助学校提交了建立苗圃的申请。2001年1月,“戴敏/惠黎育苗基地”助学项目正式在黄壤坪中学建立,200多名学生从此有了一个长久的收益来源和一份切身的安全感。
项目建立了,覃远志老师不顾带病的身体和长途旅途的跋涉,多次往返于离县城100多公里外的基地,为苗圃建设出谋划策。经过覃远志老师和众多志愿者的努力,2002年8月,苗圃种植的金秋梨喜获丰收,连同出售大棚西瓜苗共计收入6000多元。同学们亲身参加基地劳动,增强了他们的劳动素质,带动了全校师生活学、活用科技的良好风气。
覃远志老师情系山乡,始终密切关注基地的生产和建设情况。每隔一段时期,他总要乘车去基地看一看,或在电话里听听学校助学项目负责人——胡能强老师说一说基地的情况。他非常了解当地贫困学生的状况,处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他写出了沅陵一中特困生现状的报告。通过他反映、提供的信息,香港企业家傅志强先生在该校设立了“母校特别助学金”,支持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袁怀才同学完成了三年高中教育。如今,袁怀才同学已不负众望,考上了湘潭大学,开始了他崭新的大学生活。
有一个美丽的比喻,说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用点点光亮去照亮别人。覃远志老师就像一只红烛,生命不息,燃烧不止……
Copyright © 1998-2024 The Phelex Found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GoDaddy Website 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