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Visit the Phelex Foundation's Website!

  • Home
  • About Us
  • Programs
  • Partners
  • volunteers
  • Contact Us
  • More
    • Home
    • About Us
    • Programs
    • Partners
    • volunteers
    • Contact Us
  • Home
  • About Us
  • Programs
  • Partners
  • volunteers
  • Contact Us
The Phelex Foundation

fish pond at liuping elementary school 刘坪小学

School Information & Project

Location: Changyang, 长阳 Hubei Province

Number of Students: 230

Number of Teachers: 20

Per Capita Income: ¥840/S102.40 (1996)

Tuition & Fees: ¥570/$69


Project: Fish Pond 鱼塘


Project Chronicle:

 

  • The Phelex Foundation funded the project of the Fish Pon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village in 1997. Total initial funding from the Foundation was RMB 40,000. Tuition assistance provided to 50 needy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 Hubei Aquatic Institute provided free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project. 31,000 fingerlings in boxes were put in Qingjiang River in March 1998. Most fish survived 1998 summer flood caused by Yangtze River. The Fish Pond project produced 10,000 kilogram live fish in the fall of 1998, and gained an income of RMB 21,900.


 

  • In March 1999, the school reinvested the project proceeds to raise more fish. In December the fish sale reached RMB 70,830, which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tuition aid program. There were 41 needy students who received tuition-aid that year.
  •  In January 2000, Foundation staff visited the project site and helped the project regulated its accounting system, and established community council, which supervised fair distribution of tuition aid and the use of project proceeds. The Foundation loaned RMB 10,000 to extend the project.
  •  Community Council discussed the plan to help needy children. In June 2000, 30 students received tuition aid.  
  • In October 2000, the proceeds reached RMB 45,237, and RMB7,832 spent on tuition aid for 244 students. 


 

  • The Fish Pond project is a very successful model project among local schools. Principal Liu Taishan was invited to be on the panel at Year 2000 Conference for Rural Community Council to share his experiences and expertise in managing school projects.
  • Liuping School is currently providing tuition aid not only to all needy students within its own school, but also to other needy children in other schools in the district with the money generated from the profit of the Fish Pond project. The project has become completely self-sufficient, and the tuition aid program has become absolutely sustainable.   


  •  In Apr. 2001, the program proceeds of RMB 9, 792 distributed to 195 needy pupils.
  •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01, the local government encouraged individual fish breeding and imposed heavy taxes on collective fish breeding since the market changed. The program was forced to contract to individuals.
  • In 2002, the fish boxes were seriously damaged after 5 years; the remaining materials were sold out to individuals. The proceeds was used to fund needy pupils. The program finished its tuition aid target and ended.
  • In May 2004, Ms. Huaina Hou from Hong Kong Jiaying Limited donated RMB 200, 000 for constructing a student dormitory building with 780 square meter, 4 floors and 24 rooms.
  • In Sept. 2004, Ms. Huaina Hou from Hong Kong Jiaying Limited donated 40 computers and teaching related equipment at a cost of ¥150, 000.

 项目进展和其他材料:

  • 8 月 20 日 -30 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5 名学生赴学校进行暑期支教。 针对该校师生开展英语、计算机等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课程辅导,向村民进行科学知识宣传和贫困县经济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活动收到不错的反响。
  • 2005 年 5 月 23 日 ,学校校长、项目成员及镇主管教育负责人 3 人应邀参 加了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在山西省召开的“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研讨会, 在会上, 刘泰山校长 做了发言。
  • 2004年9月,香港佳赢有限公司侯怀娜女士捐赠40台、价值15万元人民币的电脑及辅助教学设施。
  • 2004年5月,香港佳赢有限公司侯怀娜女士捐赠人民币20万元,建设的一栋面积为780平米、四层24间寝室的学生宿舍楼竣工。
  • 2002年,历时5年的网箱已经破烂不堪,学校将剩余物资转卖个人,所得收入用于救助贫困生。项目已按计划完成救助目标,项目结束。
  • 2001年下半年,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当地政府鼓励个人网箱养鱼,对集体网箱养鱼征收重税,项目被迫承包给私人。
  • 2001年4月, 项目收益9,792元人民币,救助学童195人。
  • 2000年夏季,刘坪小学“网箱养鱼”项目负责人在北京“乡村社区助学研讨会”上,详细介绍了项目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教训。
  • 2000年10月,项目收益45,237元人民币,救助学生244人。
  • 2000年6月,社区议事会开会讨论了贫困学生救助方案,决定救助贫困学生30名。
  • 2000年1月,基金会工作人员考察了项目学校,帮助建立社区议事会,以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收益分配的公正、公开、透明,并提供相关财务培训。基金会同时为该项目提供了10,000元人民币的流动资金贷款。
  • 1999年3月,学校增加了鱼苗的放养数量,由于管理力度的增加及技术改进,项目当年收益70,830元人民币,41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
  • 1998年3月,31000只鱼苗放养到位于清江河的网箱中,湖北省水产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受1998年洪灾的影响,项目受到部分损失,当年项目收获10000公斤活鱼,收益21,900元人民币。
  • 1997年,惠黎基金会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捐赠40,000元人民币,为刘坪小学建立了“网箱养鱼助学项目”,同时,为50名贫困生提供了专项助学资金。

more reports 更多报道

网箱养鱼,初见成效

 “网箱养鱼”项目负责人:王贤章 


1997年,惠黎基金会在刘坪小学实施了“网箱养鱼”项目。网箱养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它具有水活、密放、精养、高产等特点,在水温低、鱼类生长环境差的山区,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产。同时,它又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在项目实施前,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大水面水产养殖培训班的学习,并派我到平洛湖、三洞水和清江隔河岩水产养殖场实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之后,担任了学校的网箱养鱼技术员。


3月初,我们从平洛湖购进鲤鱼苗1.1万尾430斤,美国斑点叉尾鲑鱼苗2万尾200斤;五月,购回鲑鱼2500尾。鱼苗购回第二天,我们就请来该养殖场的技术员来现场指导我们对鱼苗进行消毒,讲解饲养要求及网箱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们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各种记录资料和规章制度。

网箱养鱼看起来不难,就是所谓的“七天一消毒,半月一换网,一日三五顿,鱼密该分箱”。但这几句话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刚开始时,鱼苗进箱后一直不摄食,由于没经验,这一下我可急得不得了,经过多方请教,自己也仔细研究,反复试验,最后发现是投喂方法不当,应当定时、定位、定量地投放,还要耐心进行驯化。

高密度的鱼在网中一旦发病,蔓延起来极快,所以网箱养鱼的消毒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十分危险。1999年4月4日,我们对整个鱼场的鱼进行浸洗消毒,没想到一会儿工夫,就死了两百多尾鲑鱼,一百多尾鲤鱼。我们迅速查找原因,通过认真分析,翻阅资料,终于找到了:1、消毒时水的体积总量没有算准确,本来应该减去的鱼所占水的体积没有减去,药量相对使用过大;2、用药计量是和浸洗时间及水温有关的,而我们没有注意时间及水温。通过这两件事的教训,我深深认识到,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网箱养鱼。


通过实践,现在已经是得心应手了,也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1、鱼类生长与水温有极大的关系,一般在水温5-8摄氏度鱼类开始摄食,12-14摄氏度开始生长,25-30摄氏度是生长高峰期,水温越高,吃食越多,生长越快;2、对鱼病的防治应本着“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春季水温8-15摄氏度时易发传染性病症,夏季水温较高时易发细菌性烂鳃病。浸洗消毒在15摄氏度左右为佳。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对网箱养鱼技术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鱼的生长势头良好,在生长旺季,一个月网箱中鱼总重量能增加1.2吨。


通过这个项目,不仅实践了科学知识,在劳动中认识到科技的作用,而且贫困学童也因项目收益得到了救助。

清 江 行

《小学自然教学 》特约记者、武汉水果湖二小校长 刘晋斌


八月初,受惠黎基金会和《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的委托,我到湖北省长阳县鸭子口乡刘坪小学了解他们的网箱养鱼情况。正值长江流域发大水,清江会不会也受灾呢?在准备行装的时候,接到刘坪小学刘泰山校长的电话,说是清江已封航,到刘坪去只能乘坐长途汽车了。此时我十分担忧,学校网箱里的鱼怎么样了呢?真是好运气,当我乘车到了长阳以后才知道清江已取消了封航令。清晨,我登上轮船,迎着朝阳和凉爽的山风,向清江深处驶去。船慢慢地行驶着,我被清江的景色迷住了。那青山、绿水、朝阳、山风,还时不时传来归途中山民们爽朗的笑语声,真是江山如画。


到了鸭子口,我换上了去刘坪的一只小船。船上只有我一个乘客,我与驾船的老翁攀谈起来。老翁很健谈,他说,刘坪小学的刘校长在当地也算是有名气的人了,特别是杜仲和网箱养鱼,不仅使孩子们有学上,而且也让山里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听着老人的一席话,行前的那些疑虑打消了一半。老人说着说着,用手一指说:“喏,那就是他们的网箱。”我顺着老人的手望去,在宽阔的水面上,用楠竹和木料扎成的“网箱阵”,远远地看就像一只大船,稳稳地停泊在清江上。


我还没有登上那“船”,负责网箱日常管理的刘坪小学自然教师王贤章就已热情地向我打起了招呼。随后刘泰山校长和当地政府领导也乘船与我们会合。在网箱“船”上,刘校长细细地说起网箱养鱼的情况:“今年2月起,得到惠黎基金会从资金到技术两方面的支持,我们开始了网箱养鱼,购进美国回鱼鱼苗近2万尾。湖北水产所的专家告诉我们,网箱养鱼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我们相信这风险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是可以战胜的。为了养好鱼,我们特地派王老师几次外出学习,并多次请专家作现场指导。最初养鱼时,由于经验不足,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例如春季时小鱼患了一种流行病,由于没有掌握防治鱼病的技术,小鱼苗在较短的时间里死了近5000尾。真是让我们伤心了好一阵子。”刘校长停顿了一会接着说,“然而,吃一堑,长一智,这场风波锻炼了我们,鱼越养越好。目前气温较高,对于鱼儿的生长十分有利。”刘校长俨然以专家的口吻说:“气温在25℃以上时,鱼儿生长的速度是每月体重增加一倍,如果小鱼上月是100克,这个月就是200克,下月就这400克……”说到这里,刘校长得意极了,王老师憨厚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来,看着我们养的鱼。”说着,几个人就慢慢地拉起了网。渐渐地,沉在网底的鱼儿受到刺激,乱串起来。静静的水面被鱼儿的跳跃弄得波纹四起。我的心情也随着鱼儿兴奋起来,王老师随手找来一个塑料网,伸进水里,再捞起来时,许多肥壮的鱼儿便呈现在眼前。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真不敢相信鱼的密度居然如此之大。刘校长高兴地说:“到今年底、明年初,我们养的美国鱼和中国鲤鱼就会有收获了,除了还上一些借来的本金和利息外,我们还会有些盈余。我们打算用这些钱继续发展网箱养鱼,并资助50名贫困儿童上学,还准备动员更多的山民下水,开展网箱养鱼,向他们无偿提供信息和技术,形成农科教一条龙,使山民走上富裕之路,争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儿童就学问题。“


我在这“船”上听着,仿佛我已不是站在网箱上,而是站在一艘“航空母舰”上,这艘由“救助学童”作动力的“航空母舰”将载着那些怀着强烈求知欲的孩子们驶向希望的彼岸,还将载着那些纯朴无华、向往富裕的山民驶向新的天地。


午饭后,刘校长热情地邀请我去看看天柱山杜仲苗。下午2点多,我们顶着烈日,驱车向大山深处驶去。大约20来分钟,车在山路边的一个小卖店旁停下来。下车后,我们一行人随着刘校长,沿着山间的小路,向山上走去。一路上,只听见山涧潺潺的溪流声和从远处传来的阵阵知了声。刘校长告诉我们,乡政府对基金会助学项目十分支持,在耕地很紧张的情况下,多次划拨土地给学校种植杜仲。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转过一道山梁,我们眼前一亮,在满山遍野已是收获在即的玉米地之中,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苗。刘校长告诉我们,那就是杜仲苗圃。我们加快了步伐,三步并两步走到了杜仲苗前。眼前的杜仲已经长至齐腰深了,嫩绿嫩绿的杜仲叶十分好看,轻轻的山风吹来,一阵阵杜仲所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刘校长自豪地说:“我们培养杜仲苗已经好几年了,杜仲苗的成活率非常高,很多的山民都向我们了解培育杜仲苗的技术。如今我们的学生培育杜仲苗都还有一套呢。”刘校长轻轻地抚摸着可爱的社仲苗,不无得意地说,“如今这‘绿色银行'是越办越红火,我们用杜仲苗的钱已经资助了65名失学儿童。它不仅使失学的孩子能够重新回到课堂,还使山民们又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听罢刘校长的一席话,我感到惠黎基金会的助学宗旨在这大山里,在师生的努力工作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基金会的助学理念在这里一定会像茁壮成长的杜仲苗一样,生根、繁茂、丰收。

reflections on issues 对问题的反思

我们的价值观鼓励什么?

 

2000年2月的财务检查中,在一所乡村学校的财务帐本上记录了三笔礼品费,金额3,090元人民币。经查明这笔由项目收益支出的经费,用来给上级主管部门送礼买了食品。而当年的项目纯收入只有5,275.7元人民币,救助了20位贫困学童,金额1,400元人民币。

这是一所地处少数民族山区的乡村小学,全校299名学生,有113位家境特别贫寒的学童需要资助才能读书。基金会为此而设计了生态助学方案,捐资帮助学校建立长久收益来源,以缓解师生、家长和地方政府在完成基础教育中所承担的压力。

在师生及志愿者的努力下,项目实现了预期收益,但分配结果却背离了初衷。面对这样的事实,欣喜了一年的孩子们不解的问:“本来说好,那钱是我们和老师一起挣来买书的,干么要拿去送给别人用?你们说话怎么不算数?”企盼了一年的家长失望的说:“唉!又没指望了。真枉费了我们做的义务工了,说是为了孩子们读书,怎么就拿去拉关系了?什么道理嘛!”

辛苦了一年的校长无奈地讲:“项目要继续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上级领导支持。我们也不愿意这样做,但社会的风气就这样。”相关部门的领导则尴尬地说:“谁让你们拿这样的钱送礼?谁也不缺这点东西,把我们当什么人了?”

事情最终在各方的协商下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途径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用怎样一种理念来支持这项在开始时已被认同了的事业?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坚定的相信社会对善良和公正的崇尚?能不能以一种公开、坦诚的方式宣称我们的价值观是鼓励奉献,而不是贪婪?

希望读者与我们一起关注、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期待着基金会工作环境中健康、合谐、鼓励奉献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扩展。

受援者心声 A Letter from a parent

我叫刘彩云,家住天柱山村,现在刘坪小学读六年级,家境非常贫困。

1992年我的妈妈患多种疾病:风湿性心脏病、胃炎、肾炎,从此不仅丧失了劳动力,而且生活不能自理。1993年爷爷因病无钱治疗不幸逝世,为了安葬爷爷欠了不少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994年冬月,奶奶从梯子上摔下来,摔断双腿,倒床几年,生活也不能自理。我父亲既要照料母亲和奶奶,又要位家务和农活,农闲时想到外面打工挣钱都不可能。一家人的生活真难!我家庭贫困,学习上也遇到很大困难,我的弟弟也在上学,只比我低一个年级,我是姐姐,要为父亲分担一些家务事,还要照顾弟弟,因而我学习不安心,成绩较差,老师时时鼓励我勇敢坚强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我的钢笔坏了,没钱买新钢笔,伤心地流泪,同学们知道了,捐钱给我买了一支非常漂亮的钢笔。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我,使我感到集体的温暖。由于父亲双肩要挑起三副重担,忙里忙外,照顾两个倒床的病人,抚养我和弟弟,田里的庄稼也不像往年,收成差,缺钱、缺粮是经常的事。每次我们上学报名,父亲总要四处借钱,可是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困难。

就在我们姐弟俩将失学时,得到惠黎基金会的资助,学区领导告诉我父亲,从惠黎基金会助学项目中解决我的学费,我和弟弟能上学了。我知道我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加倍努力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上学期期末考试由班上的27名升到13名。如果没有惠黎基金会的资助,我早就失学了。不可能升上六年级。现在在小学阶段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了,我一定刻苦学习,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关怀我成长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老师们。在此我和我的家人向帮助过我们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Copyright © 1998-2025 The Phelex Found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GoDaddy Website 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