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Togliao Bayantala, 通辽巴彦塔拉 Inner Mongolia
Number of Students: 856
Number of Teachers: 99
Per Capita Income: ¥2000/S285.70 (2007)
Tuition & Fees: ¥900/$185.60
Projects: Raybin Wong Foundation Poplar Sapling Nursery
黄氏杨树育苗圃
Background
Local Conditions
Bayan Tala Township is the 50km east of Dzalut County; population 20.000, of which over 8500 or 40% are Mongols. Farming and cattle raising are the main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average per capita income in 2007 was approximately RMB2000, or $286.
The School
Baya Tala Middle school supports k-9, with 856 students (743 elementary, 113 middle schools, of which 55% or 471 are minorities (Mongolian, Manchu and Hui-Muslim). 350 live in school dormitories. 110 staff members. Of which 99 teachers, work there. Students go to school tuition-free, but boarder pay RMB 50 for the bed and 400 for food per semester. About 120 students cannot afford this expense.
Project Description
Plant 1000 mu (in two phases, about 500 mu in 2008 and an equal amount in 2009) of poplar trees on land provided gratis by the township. Build a 20 mu nursery for saplings. This will generate sufficient income to support students and education programs.
Revenue Projection
Revenue from the Nursery: The 20-mu nursery will produce saplins in 2010, which will be used primarily by phase Two of the Wong Project. Starting 2011, an anual income of RMB 20,000 will be generated by selling the saplings to local farmers who will purchase these at 2-3 apiece.
Use of Proceeds
Starting 2011, when the nursery becomes profitable, all boarding students will be granted RMB 100 to help defray the cost of room and board. The shortfalls will be made up by the Phelex Foundation. A few Wong Scholarships will be granted to the needy but aspiring students, favoring minority girls.
Project Chronicle:
学校背景:
巴彦塔拉苏木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856人(小学生743人,初中生11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包括蒙族、满族、回族等)471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5%;住宿生350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1%。学校有教职工人数110人(公办教师99人)。当地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其次是畜牧业,年人均收入2000元人民币。
项目进展和其他材料:
3月12日
连续坐了将近二十个小时的车,一路颠簸地来到巴彦塔拉(蒙语富饶土地之意)中学。草原的辽阔和粗犷顿时吸引了我,但满目的枯黄和嗖嗖的冷风还是让我感觉到阵阵寒意。
来到学校,学生们刚好下课。这里的学生家离学校都很远,最远的有40多里地。虽然住校生一天的伙食费不到两块钱,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生活费而不得不每天往返几十里地来回上学。全校416名学生(9个汉族班,3个蒙古族班),只有61名学生住校。每个学期交20斤黄豆,这就是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全部伙食,没有青菜和肉类,厨房的师傅们只好把学生交来的黄豆做成豆芽、豆腐,或是煮成豆汤,让学生们换换口味。
晚上,我和付潮江校长、高玉文老师聊天,了解项目进展情况,谈起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付校长和高玉文老师的感触特别深刻。
1999年项目运作之初,乡政府、学校、及当地村民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乡政府从项目申请成功之初的高兴劲中清醒过来,他们从基金会项目建议书、项目运作计划和严格的财务监督要求、基金会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程度中,开始意识到国际组织的钱并不好花,11万元的投入相对于政府的拨款并不很多,但项目要求的回报及分配必须解决在校贫困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当时苏木(蒙语乡镇之意)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怕项目管理不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基金会的项目款到帐之后,苏木政府实际上已经是十分“害怕”这笔投资了。这时,基金会的志愿者,当时主管教育的副乡长许晓明先生勇敢地接下了这笔钱,项目开始运作。
当地村民对国际组织这样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都感到十分的惊讶和不解,因为“不赚钱的事情也有人干”,这样的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于好奇和新鲜了,所以,他们对项目的建设大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学校方面,师生对项目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但他们对项目该的运作、经营缺乏经验,对基金会理念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助学项目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展开的,提起2000年项目中的失误之处,付校长和高老师依然痛心疾首。项目确定后,已经快过了春耕的季节,学校匆匆忙忙购买树种籽(用于校园内25亩苗圃的育苗)。按计划,原本要在在乡政府划拨的20亩旱地上种植绿豆,绿豆刚种了一小部分,当时的苏木书记来察看基地,认为种植绿豆的产值不高,而当地白菜的价格好、产量高,应该换种白菜,于是,大家又匆匆忙忙地在20亩地上种起了白菜。就这样,由于树种质量不高,25亩苗圃的出圃率低,20亩旱地是沙地,漏水漏肥,加上当年有严重的病虫害,种植的白菜打了七、八次药,最后变得腥臭一片,没有任何收入,项目当年损失了近3万元人民币。
“不尊重自然规律地一味蛮干,代价是沉重的,有一段时间我不敢见到惠黎的工作人员,不敢接惠黎的电话,就好象自己做错了很多事情,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在我手里搞砸了,我心里那个难受啊,唉……,老弟,你不知道2000年8月份我到北京参加助学研讨会的时候,整个就象进京检讨似的,别提有多难受了。”
“我生在这里,以前就在巴彦他拉中学念书,毕业之后回学校参加工作,现在成了学校的校长,我对学校有着一种难以释怀的感情,我总想着要为学校做一些实在事,但2000年项目的失败对我的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
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接地听一个校长、项目执行人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仿佛能感觉到项目遇到挫折后他那种内疚、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想,在中国十三个省区的31所惠黎项目学校中,一定会有很多校长和项目执行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过类似的心情,只是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难于提起,所以从来不说罢了。我记得同事和我说过:“项目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欺诈和虚报,它让你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我拿这句话和他们共勉,希望我们的合作始终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项目的失误让全校的师生憋足了一股气,他们不相信自己有钱不会使,不相信自己赚不来钱。2001年,学校在校园苗圃中种植了60万株山杏苗,在700亩山杏林地中兼种麻黄,在20亩旱地中种植高粱,当年麻黄籽实现收入7万多元,纯利5万元;苗圃杏苗成活率达到95%,如出圃,按0.06元/株算,至少可以收入3万元人民币;20亩高粱收入5905.3公斤,收入4488元人民币。项目2001年收益将近10万元。
目前,学校一年级161名学生实行全免学杂费救助(免一学年),二、三年级245名学生实行半免学杂费救助(免一个学期。如今,项目的发展壮大让苏木政府、学校师生、周围的村民都得到了好处,基金会的理念已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去发展项目已经成为师生们的一种信念,“总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基金会的救助,我们能够自己救自己。”
3月13日
早上6点,太阳已经从地平线上升了起来,霞光染红了大地。7点钟不到,天色却急剧地转暗,变得阴霾起来。“是不是要下雨了?”我问,付校长说:“要下雨就好了,这里已经快一年没见过雨了,下午可能要来沙尘暴。”“什么?!”这句话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从北京到这里,不过一两天的时间,我的衣服、裤子、鞋子、帽子上已经布满沙尘,出去一趟回来,头发都会变黄,一场沙尘暴过后,我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到教室拍摄学生上课的情形,教室门前积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有6、7厘米厚),一个班的学生正在清理,几个男生拿着木拖把沙尘推到一块,女生和老师们把沙尘搬运到沙坑里,一种沙尘暴就要到来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校园。
教室的墙上贴着山水壁画:潺潺的流水,青翠的山峦,但这里却是沙尘漫天。对这些在风沙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壁画里的世界已然是一个梦。
赶在沙尘暴到来之前我们又赶到山杏林基地,基地离学校有40多里,一路上,草原植被的破坏已相当严重,路上推满了沙土,摩托车一陷进沙里,就要折腾好一阵子。
草原上到处是野兔挖的洞窟,草皮一被破坏就露出沙土,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石头,1998年洪灾过后地表形成的沟堑还清晰可见。稍微高一点的山上,还有大量的风力所形成的沙堆。
带着我的车手是中学的体育老师达赖大哥(蒙族人),他告诉我,二十年前,巴彦他拉苏木(乡)中学的西面的西沟河水深有1米多,河边长满了绿草,水流清澈;如今,植被遭到破坏,每年天气不是干旱就是发洪水,1998年的洪灾过后,西沟河的河面已经有150米宽,但河里的水已经变成涓涓小溪了。
来到南山山杏林基地,700亩的杏林让人眼前一亮,好象在沙漠中找到了绿洲。相对于沙和草所组成的枯黄色来说,黑压压的杏树林至少能让我们能感觉到这里还有很多顽强的生命存在。
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词句,短短的数百年间,人类已经因为自身的贪婪和索求无度使一个个曾经灿烂的文明消失在大漠深处,如果不采取科学、务实的治理方式,我不知道这片师生和村民们付出艰辛努力换来的杏林还能在大漠中坚持多久?
时间:2004年3月26日-3月31日
地点: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中学
报告人:谭霄
学校现状:
学校目前有学生372人,三分之一为蒙古族学生,在职教师35人,教师平均工资900元/月。学生实行一费制,260元/年,有50%的学生交不上学费。学校有73名住宿生,住宿费100元/年。学校目前有12个班,蒙语3个班,汉语9个班。学校有食堂、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但图书和试验器材缺乏,新建的食堂尚在验收中。
项目进展及问题:
学校现有的700亩山杏助学林地,距学校30公里,林地内自然生长有麻黄草等多种中药材,由于项目林地被划分为禁牧区,林地内野生草木茂盛,其中参杂较多的杂草需要清理。学校每年用于林地管理的人员工资在3,600元左右。由于气候原因,在山杏花开的时候,常会遭遇大范围的霜冻,导致山杏花冻落,座果率低,直接影响山杏的收益。
目前,学校正赶着在霜冻期来临前,使用多种办法尽量降低霜冻对山杏花的影响。其一,采用烟熏法,霜降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秸秆和落叶等杂物,使烟雾笼罩整个杏园,气温可提高2℃左右。其二,浇水法,杏开花前10天左右进行灌水,可以降低地温,增加空气湿度,能推迟开花3-4天,有利于躲避晚霜危害。另一方面学校希望通过饲养少量小尾寒羊来解决林地的杂草问题,资金投入在6万元左右,包括打井、建房和购买羊种。
学校目前还有50亩苗圃待种。在3月29日的社区议事会上,会员们提议在学校苗圃试验种植观赏性的耐寒、耐旱树种,一方面可以提高校园的绿化,另一方面可以在成长后出售,具体的树种还在考虑中。目前比较倾向于松、柏树种。或者用学校剩余荒地种植一些耐旱的中草药,比如黄芪。
助学项目在财务上管理规范,项目帐目和学校帐目完全分开,设立专人专帐,有独立的档案及相关文件夹。财务帐目定时向师生、家长公开。
2002年,当时的社区议事会主席许晓明,因寄希望于市场高价而囤积麻黄草,最终赔本损失六万。当时的社区议事会曾考虑用法律的手段追回损失,但考虑到许晓明的经济状况和他在助学项目中所付出的辛苦,于是提议由许晓明逐渐还清。目前为止,许晓明已经偿还了20,000元,还有40,000元欠款(有欠条)留待今后逐渐偿还。
2002年巴彦塔拉中心校凤凰山分校月亮门倒塌,一个学生丧命,当时学校将项目款5,000元人民币借给了中心校用于事后的赔付。巴彦塔拉中心校也和巴彦塔拉中学一样属于贫困学校,两所学校相距很近,中心校毕业的小学生基本都在中学继续念书。社区议事会通过决议,接受中心校以该校苗圃的柏树苗等实物顶替的方式偿还5,000元欠款,具体事项由两所学校共同商议决定。
作者:谭 霄
到巴彦塔拉中学的第一天就看到了一件怪事,巴彦塔拉苏木(相当于“乡镇”)政府主管教育的乡长来中学给学校做思想工作,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以每只5元的价格购买50只鹅雏饲养。据说,这是上级政府为当地农牧民找到的一条“治富之路”。由于农牧民对养鹅持有异议,所以政府希望通过学校教师带动当地农牧民接受养鹅这一新事物。于是,购买鹅雏便成为教师的一项硬性任务,被赋予了某种使命。
巴彦塔拉中学地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西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满、回、朝鲜、达翰尔、鄂伦春等十余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干旱、少雨、风沙是当地的主要气候特征。当地没有常年的地表水源,地下水缺乏,打井深度在80米左右才有水源,旱季时人畜饮用水都很困难。而鹅是喜水动物,多饲养在河边、湖边或池塘边等水草茂盛的湿地。据宣传该项任务的领导讲,养鹅作为当地的一项扶贫攻艰计划,已经获得饲养成功。那么在干旱缺水的巴彦塔拉能否通过这个计划致富,当地农牧民拭目以待。
巴彦塔拉中学所在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区级贫困乡,当地农牧民年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兼种豆类。据了解,鹅所需要的食物量比一般家禽大,青饲料为主,80天左右出栏。据推行该计划的负责人说,目前一只出栏鹅的市场收购价在25-30左右,而饲养成本在10—15元左右,就是说如果饲养成功的话,每只鹅雏能赚10元。可是推销鹅雏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单位、公司或个人同教师们签订鹅的收购合同,也就是说鹅雏养大后市场出路只是一种预期,并没有销售保障。老师们不难想像,当大量的鹅涌向市场时,还能保持目前的价格吗?
巴彦塔拉中学现有学生372人,在职教职工35人,其中不少是双职工家庭。对于一个双职工家庭来说,突如其来的100只鹅雏,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Copyright © 1998-2025 The Phelex Found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GoDaddy Website 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