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黎基金会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大陆18个省区以乡村中小学为运作单位,建立了 47个可持续生态 环保型 农业助学项目 ,直接救助了包括13个民族在内的13,688名学童,使他们接受或完成了基础教育。
基金会捐资帮助这些学校建立小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同时提供农业技术、项目策划与监控、财务管理、社区议事会决策方式和程序诸方面的培训。项目一般在2至3年内产生较稳定收益,收益首先用于受援学校贫困学童学费、书本费、食宿费的减免,其次用于改善学童营养和教学条件。在项目产生收益前,基金会还为学校的“惠黎助学基金” 提供1至3年的直接援助,以使学童及早受益。
在受援的乡村中小学,助学基地也成为乡村学生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提高生存素质的课堂。 受援的学生在助学项目中获得了相关的农业技术和商品农业知识,他们大多能够 掌握并熟练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其中的部分人还能带动乡亲邻里发展致富。
如今,公开、公正、负责任的财务管理已成为惠黎助学项目最具影响力的特征; 志愿者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地方合作伙伴则成为惠黎可持 续助学项目的基本要素;而公开、民主、诚信、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援地师生和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基金会助学活动转型原因:
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国农村发生较大变化:其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带来乡村新出生人口的下降,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减少,很多村落小学生少到几人或十几人。其二体制改革带来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精简,很多乡村在地理上相邻的乡镇大多进行了合并。以上两点带来的结果是部分乡村小学被取消或合并。惠黎基金会助学项目学校湖北谷城滴水小学、天柱山小学、西坪小学、刘坪小学,河北兴隆车河堡中学,青海循化撒拉女中等学校先后被合并、取消。
其次,进入本世纪,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支持出现良好势头。2003年9月2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 “ 两免一补 ” (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05年10月28日 ,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发言说,从2004年秋季起,中央财政把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2400多万名中小学生,一些地区较好地落实了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2005年3月,中国政府启动了62亿资金在全国范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 “ 两免一补 ” 政策,为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费用,确保到2007年以前使所有家庭经济贫困的中小学生都享受到 “ 两免一补 ” 政策。
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惠黎基金会工作人员分赴内蒙、宁夏、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助学项目学校考察政府“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检查结果表明在惠黎基金会实施助学项目省区的小学校,在校学生中80%享受到国家的这一政策的补贴,而北方省份的学校,小学生完全实现了免费入学。
再者,中国国内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对阻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适应应试教育内容而退学,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辍学,除了学习费用的高昂,更是因为乡村学生难以跟上高密度和高难度的应试学习。乡村学生更希望成为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过去若干年的教育改革中,其它行业的教育经过资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农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因其弱势产业教育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不适应市场化运作,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流失,甚至瘫痪。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有些恢复,但对乡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却面临诸多困难:
1 、现有职业学校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基础薄弱,竞争力差。如河北省兴隆县职业中学在发展职业教育时,生源不断增加。但由于条件限制,原有的教学、生活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新建教学楼和宿舍又没有资金。很多农村学生只能在家里等待机会,待学校有条件后才能去读书。
2 、从师资力量和资源上看,原有的师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产学模式教学的推广,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特别是农林专业课程时,必须有相应的学习基地作为必要的条件。以园艺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必须认知大量的花卉品种、园林树木,掌握相应花卉盆景的栽培技巧、园林树木的修剪和造型,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园艺基地做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的场所。而筹建这样的基地,以目前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财力是不能满足的。学生即使能在学校完成学业,因缺乏实际的专业技能,就业困难。
3 、农村学生难已支付高额的学费。就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收费看,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在1000~3000元之间,个别专业还更高。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2000元人民币的家庭来说,支付这样的学费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还有生活、住宿、服装等费用。因此,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尽管能在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的政策下完成义务教育,但高中和职高的大门依然将其拒之门外。
4 、农村学生面临着就业、创业的难题。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于社会地位、社会关系、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很小。即使他们有勇气来到城市,为此支付的交通费、住宿费也使他们在没有工作前先背上了债务。 如果回农村创业,他们依然面临困难:如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引进新品种所需要信息和资金;形成产业规模,组成联合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专业技能、社会资源和流动资金等。
上述困难的制约,使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2005年,国务院、国家教委针对农村教育现状,提出农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科、教结合。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同时提出 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少量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
2005年12月9日 ,由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农村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惠黎实践也让我们看到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而农村职业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尚未纳入主流教育时, NGO 组织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上进行的实践、探索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鉴于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乡村教育情况的变化,惠黎基金会助学活动拟将资助重点和支持力度转向农村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特别是这些学校的贫困农村学生。
基金会将采用直接赠的方式 在助学项目开始之际向若干名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提供助学金。在项目取得成功之后,每年增加的收益将把受援学生人数逐渐扩大到更多。在助学金的资助下,受援学生乐于在学校学习农业 / 林业、商品农业以及环保科学等学科,并积极参加与项目相关的劳动和运作活动。
作为这些项目的执行和受益者——农村职业学校将负责运作这个可持续性助学项目,保证苗圃、大棚或基地以逐年增加收益的方式资助当地最想从事现代农业科技学习的贫困生完成相当于高中学历的职业技术学习。
学校的助学基地,收益将只用于未来助学金项目。同时基地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所,学生在此地可以学习种植、养殖、管护等技术。
与所有惠黎助学项目相同,这些项目都建立了一个由家长代表、志愿者和学校代表组成的社区议事会。社区议事会将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助学金的颁发对象、项目财务报告以及有关项目运作的主要决定。
2005 年,惠黎在河北八卦岭农业职业中学建立助学苗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河北兴隆职业中学、内蒙古阿拉善嘉尔嘎拉赛汉镇中学 建立了果树盆栽和温棚种植项目,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为这些学校的上百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可持续性助学金资助。同时为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完成九年中学教育之后,掌握目前农业市场上最有需求的技能,即致力于三年的农业及环境科学的学习,以便能在当地成为农业领域的有用人才。
如上所述,转型后的惠黎助学项目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农科技实践场所,并创造一个环保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可持续性助学金项目。其项目可在未来若干年内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
此外,转型后的惠黎基金会还将大力度开展促进国际城乡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各类活动。
基金会将为美国城市贫困学生搭建在中国社会实践的交流平台,带领美国学生在中国乡村走访农家,旁听惠黎基金会助学项目学校的社区议事会会议,参加农村社区服务活动,并与当地师生、村民座谈联欢,互相教授英语、汉语和文化课;在中国城市中学参观校园、电教室、博物馆、体育馆等教学设施;并与中国学生就校园生活、课程设置、升学就业等主题开展交流;参观、浏览中国名胜古迹、感受中国社会、历史、自然、文化的丰富和璀璨。基金会还将组织美国教师在中国乡村职业中学的支教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使中美两国学生和教师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跳出个人局限,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相互间的差异,增加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和教师相互间的了解和互动。惠黎基金会希望以此增加在中国乡村助学活动和可持续助学成果的质量。
Copyright © 1998-2024 The Phelex Found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GoDaddy Website Builder